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表示,星期五在香港舉行的《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》簽署儀式

橙新聞】國際調解院公約落錘香江 王毅主禮激活法律樞紐新動能

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今日證實,逾60國代表將聚首周五的《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》簽署儀式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外長王毅將親臨主持。這項被視為香港法律界「里程碑式突破」的盛事,正引發全球爭議解決服務市場重新洗牌。

政府內部文件顯示,現有27個創始成員國完成簽署程序,包括巴西、印尼及沙特等G20經濟體,預期國際調解院總部將設於香港法律樞紐核心區。

張國鈞在灣仔會展出席法律論壇時強調,此舉標誌着普通法與大陸法系在亞太區實現制度性融合。據司法機構統計,香港去年處理的國際仲裁案件量已突破500宗,較2018年增長68%,其中涉及「一帶一路」爭端的佔比達43%。

值得關注的是,王毅此行被解讀為中央力挺香港提升涉外法治話語權。消息人士透露,其行程或包括視察西九龍法律服務大樓建設進度,該項目總投資達34億港元,預計2026年全面啟用。

法律界普遍看好此舉的「虹吸效應」,國際商會仲裁院前主席陶景洲分析:「香港將形成調解、仲裁、訴訟三位一體的爭端解決閉環,吸引跨國企業亞太合約優先選擇香港法域。」

為承接新增需求,律政司正籌備「國際法律專才庫」,計劃向具備跨境調解資歷的專業人士提供稅務優惠。大律師公會數據顯示,現有逾200名外籍律師在香港註冊執業,較5年前增加1.3倍。

針對外界關注的國家安全法律銜接問題,張國鈞重申國際調解院運作將嚴格遵守《基本法》及本地法規。司法機構正修訂《調解條例》,擬引入人工智能輔助系統處理跨境證據認證。

隨着11月國際法律周進入籌備期,消息指律政司將聯同貿發局推出「法治指數2.0」,新增數字化爭端解決效率等評估維度,鞏固香港在全球法治排名中的領先地位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Shopping Cart